在2022年年底,ChatGPT正式問世,這個可以與人自如對話、流暢問答,甚至題詩賦詞的人工智能,在迄今為止的四個月中已經歷經了數次迭代更新。就在上周,OpenAI發布了GPT最新一代ChatGPT-4。這代GPT已經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成為了可以“看到”圖片、“理解”圖片的人工智能。人們在驚嘆的同時,也不禁產生了緊張感:
“ChatGPT會搶走我的工作嗎?”
一時間,失業焦慮遍布網絡,似乎人人開始自危,作為以語言文字為主體的翻譯工作難道就要開始經歷新一輪的挑戰了嗎?雖然ChatGPT在對話問答中表現出色,甚至可以代替人們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翻譯、代碼等等,可它在語言轉換上表現又如何呢?今天,我們也用ChatGPT進行了一次嘗試。
我們在網絡上隨機分別挑選了醫學、互聯網等幾個代表領域中的文獻片段,讓ChatGPT進行了翻譯。
論文英譯中
首先我們挑選了一段英文論文片段讓ChatGPT進行英譯中翻譯。

針對這個翻譯結果,我們又提出了新要求:

互聯網領域

接著,我們決定繼續給ChatGPT一些新挑戰:

醫學領域

再次向ChatGPT提出一些“刁鉆”的要求:

散文

就小編本次測試的結果來看,ChatGPT在術語、名詞、語法等方面都出現了程度不等的常見機翻錯誤,在涉及到人類感情的散文方面,也僅僅能做到對文字字面含義的簡單翻譯。相比之下,翻譯文風轉換方面呈現出還不錯的效果,英譯中的翻譯內容可以做到自動補充主語,譯文相對符合中文讀者習慣。但是整體看來,目前ChatGPT的翻譯能力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不過關于這一點,ChatGPT自己似乎也很有“自知之明”:

盡管就本次的測試結果來看,ChatGPT目前為止的翻譯能力還遠遠不能“取代”人工,但是其強大的算力與龐大數據庫足以滿足一般工作中的需求,它的發展極有可能會改變我們日后的生活與工作模式,甚至于改變整個市場中的生產結構。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與人工智能共存”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并需要去思考的問題。關于如何去評論ChatGPT,我們也請到了兩位來自中外公司生產中心的神秘嘉賓發表了他的觀點:
在探討ChatGPT對翻譯行業的沖擊與影響之前,首先表達一個觀念,科技是絕對的第一生產力,引領和改變著各行業的邏輯思維和工作模式。理解、接受、擁抱、改變這是翻譯人以及這個領域應有的開放姿態。
回想當年機器翻譯技術自從誕生以來,產生了各種基于規則、實例、統計、知識、語義等翻譯技術的迭代發展,并實際應用到了個人、企業,同時涉及了多領域,并對語言服務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如這些主流翻譯引擎(谷歌翻譯、DeepL Translate、百度翻譯等)成為手邊常用工具,而科技類公司如科大訊飛、有道、以及業內各家翻譯公司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機器翻譯平臺與技術產品,肉眼可見的速度改變著行業游戲規則。而客戶擁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對于一些要求較低或者用途簡單的譯文,完全就不需要再進行購買服務,省錢又省事。而有些客戶對翻譯質量要求并不高,從降低成本的角度也可以接受機翻人審的譯文質量。當翻譯者們還在埋頭苦譯,偶爾間才發現時代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機翻產品逐步成為了主流,而人工翻譯的地位越來越弱化,隨之產生的“機翻代替人工”危機感也就成為風口浪尖的話題。
探討這一話題之前,先要了解市場對翻譯需求的類型。目前在筆譯市場非文學類(如自然科學、法律、IT、醫學、經濟、軍事等)占比高達95%以上,而文學類(如:文學、歷史、哲學、政治、教育、藝術等)需求緊緊約占5%左右。而前者隨著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在語言特點上更加的系統化、結構化以及標準化,雖然在不同使用場景和語境中有所差異,依然可以尋找到規則與規律,這就給機器翻譯的底層基礎提供了良好的實現環境。用戶在機器翻譯的體驗感上也相對更為友好,而在后者的使用上就產生了諸多問題。
回顧嚴復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可見翻譯水平在不同層次的學術界定。而如今面對商業化市場,翻譯已經成為商品且配以流程化處理,通過大規模的資源配置與各種語言技術相結合,為客戶提供著不同檔次和基于使用用途和成本利潤限制的質量等級,也就變成了如今的“完整、準確、專業、地道”的基本標準。而這些商業化非官方標準,在非文學類翻譯產品的處理上,機器翻譯以及相關類似技術的運用比重越來越大,也就產生了人工被強代替感,這是事實也是發展趨勢??梢钥隙ǖ氖菣C器翻譯技術必然會部分替代人工翻譯,承擔某些翻譯工作環節。
而哪些部分是機器翻譯替代不了,或者暫時做不到的呢?
前邊所提到的文學領域語言的本身的特點以及背后的價值,決定了人工翻譯才是主角。語言本身作為符號就融入了人類的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和感染力,尤其在文學文化領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造就了語言之美和價值內涵。而多語言背后是多文化,多民族的在其歷史發展中積累的獨特思想表達系統,包含著多重含義、語言情感、文化理解與哲學宗教與習俗思想。語法規則是語言中高度抽象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形成的某種規律總結,但是并不成為限制語言創作的價值壁壘。機器翻譯是不具備人身上的創造性與靈性,起碼現在技術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目前來看在商業市場這一類客戶需求,依然只能依靠人工翻譯來完成,才可以獲得相對較好的翻譯產品。
我僅從文學與非文學這一分類角度來體會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在各自優勢與特點,并淺析了相互不可替代的原因。有拋磚引玉的意味,在ChatGPT降臨人間這一歷史時刻,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未來的變化與挑戰。
關于現在網絡上“ChatGPT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這一點,我們的神秘嘉賓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將人與技術相對立而討論未來,只會帶來恐慌與不安。如今各行業技術引領的變革,最終目的是在相互適應的情況下形成共生,人類發展依然以人為本,而技術永遠作為工具而存在服務于人的意志。理解、接受、改變是我們的態度,而職業自信更是作為一名翻譯自我價值認可的有力表達。
最后,關于ChatGPT自己是否能夠取代人工翻譯,我們來看看它自己怎么說:

*本期內容部分素材來源于:
[1]J.E. Diatewa et al,.Knowledge about Stroke among Workers in Public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Brazzaville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Stroke Victims.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22, 12,163-180.
[2]趙熠如.互聯網業降本增效顯真章[J].中國商報,2023,2:78-79.
[3]韓欽,趙春華.干細胞基礎及臨床轉化創新研究推動我國生物醫藥前沿科技繁榮發展[J].基礎醫學與臨床,2023,43(1):1.
[4]朱自清. 綠[M]. .
CTIS 生產中心 供稿
- END -